加载中…
个人资料
潘_京
潘_京 新浪个人认证
  • 博客等级:
  • 博客积分:0
  • 博客访问:4,135,809
  • 关注人气:620
  • 获赠金笔:0支
  • 赠出金笔:0支
  • 荣誉徽章:
个人简介
●2005—2006年度 陕西优秀新闻工作者
●2007年 获“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”称号;
●《为孝立法是否可行》《西安儿童医院医生收红包被捉》等作品入选香港国文教材、南方周末年度调查精选及大学新闻教材
联系

 原创

 

 

博文

          


             太平河,也称太平峪河,源自秦岭,于东大郭村南进入长安区境内,后流经王寺、三桥,汇入皂河。

    太平河的得名来自秦岭太平峪,故始称太平峪河。而太平峪的得名则源自隋炀帝在峪内修建的名为“太平”的皇家园林。由于峪内风景如画,到了唐代,几乎成了李世民等皇室贵族的主要游乐场所。

 

阅读  ┆ 评论  ┆ 转载 ┆ 收藏 

昨天看到一张新闻图片,令我如鲠在喉。图是新闻网站上的,是一名犯罪嫌疑人被抓的现场;照片中除了头上流着血、一脸茫然的犯罪嫌疑人以及穿着制服的警察,还有一边站立的不明身份的几个人,而其中一人,居然在咧着嘴笑,笑得旁若无人。

这笑很刺眼。相比于犯罪嫌疑人黯然的表情,警察的肃穆,周围人的沉默,这个年轻人的笑,无比轻松。他的笑,让我有种想扑到照片里扇他一耳光的冲动,因为我难以揣测,究竟他

阅读  ┆ 评论  ┆ 转载 ┆ 收藏 

            戊戌政变后,慈禧恨透了光绪,所以见天也不给光绪好脸,还一味虐待。曾任清邮传部郎中的叶恭绰在《暇庵遗稿》中提到,光绪中期的时候,宫里已经有电灯了,有一天晚上,光绪房里的电灯泡坏了,想找人修,可是小太监不敢做主,捱到第二天才央求李莲英给慈禧讲,可是西太后听了,沉默好一会儿才说“电灯既然坏了,就不用点了吧”。无奈,此后光绪房里一到晚上就黑咕隆咚,甚至电灯没有了,连个蜡烛也没了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还有

阅读  ┆ 评论  ┆ 转载 ┆ 收藏 

      戊戌变法失败后,康有为、梁启超很多人都跑了,没跑的,后来也都没什么事,可是,偏偏一代封疆大吏,著名支持维新人士陈宝箴却未能幸免,而令人不解的是,他的被杀,竟是在已经回乡两年之后。 陈宝箴字相真,号右铭,江西义宁(今江西九江修水县)人,1851年,他乡试中举人,因为受曾国藩赏识,先后任浙江、湖北、湖南等地大员,在任湖南巡抚时,他办新政,开办学堂,办报,设立矿务、轮船、电报及制造公司,被光绪帝称为是“新政重臣”,是清末维新派的著名地方实力人物,然而,随着戊戌政变爆发,百日维新失败,陈宝箴以“滥保匪人”被罢免,连其子陈三立也被吏部革职,永不叙用。

  按说,罢官也就罢了,可是,事情却没有那么

阅读  ┆ 评论  ┆ 转载 ┆ 收藏 


过去的木杆秤,一般选用肌理细腻、材质坚硬的木头做秤杆,而且为了让木杆不开裂,选好的材料还要在干燥处放很久,熬过酷暑才能用。通常材料经凿、刨处理,就会变成一支又直又长又细的木杆,再通过打磨,用蓼珠子滚,在木杆两头嵌金属皮后,就能找定盘星了,有了定盘星,在此基础上打眼填铝(有的用水银),等杆上的星星齐了,一杆秤便差不多了。

那么,普通的一个木杆秤

阅读  ┆ 评论  ┆ 转载 ┆ 收藏 

           “我是土生土长的大荔人,我爱大荔,我每时每刻都在关注着她的变化……”

      说这番话的时候,党永庵老师眼里满含深情,仿佛家乡就在眼前,魂牵梦绕的故土触手可及。

 

阅读  ┆ 评论  ┆ 转载 ┆ 收藏 
标签:

自杀预防


         今天我给各位讲自杀的理解与预防。这里讲的自杀,是与政治或利益无关的那类。

         50多年前这类自杀极少,那时也没有未成年人自杀的。1966年春节期间,听说长安社教三个月里有500村干部自杀,也多是中老年人。后来我想:

阅读  ┆ 评论  ┆ 转载 ┆ 收藏 

            





             一张土炕紧挨着灶台,灶台边一支碗里盛的汤,看样子像

阅读  ┆ 评论  ┆ 转载 ┆ 收藏 


          早上约了人,来早了,便到含光北路省团校的大院里看书。在操场待了一会儿,见院东北角有一处林子,草木扶疏,紫的、白的玉兰花正盛,便溜达过去,坐在中间一处廊亭的长凳上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

阅读  ┆ 评论  ┆ 转载 ┆ 收藏 

  按:下文为西安交大退休教授郭志刚先生所作。郭老今已年过七旬,是有着数十年临床经验的心理学家,他对于特殊人群自杀预防方面的观点,我个人认为,不仅是真知灼见,更流露着仁者爱人的良苦用心。于此之外,郭先生对历史也颇有研究,其思想之犀利,见识之独到,考证之严谨,非一干哗众取宠的“文抄公”所能企及;而今,忽然又看到郭老关于“文本细读”与“艺术真实”的评论,着实让人眼前一亮!通读长文,郭老对曹禺《雷雨》和陈忠实《白鹿原》研究,远超此前大多数并非“细读了文本”的所谓文艺评论家、批评家的识见,他指出的两部著名作品所存的瑕疵,其实不完全是主旨、架构的问题,而是是否符合了文学作品最基本的“艺术真实”的问题,而这一点上,郭老可谓特立独行,行义高蹈,为人所不能为了……今为便于读者阅读,博主在未请示郭老,于原题后狗尾续貂,还请郭老及各位文友谅解。    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“文本细读”与“艺术真

阅读  ┆ 评论  ┆ 转载 ┆ 收藏 
  

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不良信息反馈 电话:4006900000 提示音后按1键(按当地市话标准计费) 欢迎批评指正

新浪简介 | About Sina | 广告服务 | 联系我们 | 招聘信息 | 网站律师 | SINA English | 会员注册 | 产品答疑

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